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心理所)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创建于1929年的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心理所的战略定位是:探索人类心智本质,揭示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影响机制,为促进国民心理健康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知识基础和科技支撑,成为引领我国心理科学发展并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发展的心理学科技智库。2015年,心理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四类机构分类改革的特色研究所系列。

心理所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设有健康与遗传心理学、认知与发展心理学、社会与工程心理学3个研究室,与香港中文大学共建生物社会心理学联合实验室。

截至2018年10月1日,心理所有职工209人,其中研究人员149人(研究员45人、副研73人、助研31人),管理和支撑人员60人,中共“十九大”、“十八大”代表1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心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有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5个博士和硕士培养点,并设有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导师122人,其中博导51人,硕导71人;在读研究生30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9人,硕士研究生165人;在站博士后44人。心理所培养的毕业生曾有3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10人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北京市优秀博士论文奖。

2011年至2015年,心理所共承担科研项目342项,包括973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杰青2项、优青2项、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A类课题1项,B类课题3项;承担其他部委及地方委托课题109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其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批专利6项,主持发布国家非强制标准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1项。共发表各类科技论文1684篇,其中SCI/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997篇,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论文454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论文107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59篇,最高影响因子为36.978;Q1类文章占SCI/SSCI发表文章的比例约为58%;出版专著/译著共计42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研究,有效服务于政府宏观决策,共提交咨询报告56项,其中24项被国家采用,6项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心理所建设了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实验平台包括由“多模态认知神经影像平台”、“生理心理学实验系统”、“认知与行为实验系统”和“动物实验中心”四大体系构成的公用实验平台,以及多个特色实验室,如人类嗅觉实验室、行为药理学实验室、视觉认知神经电生理实验室等,实验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心理所科研文献资源保障水平与国际重要心理学机构相当,建有纳入中科院知识库网格的心理所机构知识库,可为全国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工作者提供专业信息服务。出版三本学术期刊,包括我国第一本英文心理学期刊《PsyCh Journal》,及两本中文心理学期刊《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进展》。《PsyCh Journal》已被PsycINFO、Scopus、Medlin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数据库索引。两本中文刊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心理所是中国心理学会的支撑单位,团结引领国内同行共同发展。

心理所具有重要国际学术影响力。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教授、美国科学院和医学院院士Michael Posner教授是心理所荣誉研究员;德国科学院院士Ernest Poeppel教授是心理所特聘研究员;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Lars-G?ran Nilsson获批“中国科学院爱因斯坦讲席教授”。现有30余人次在国际重要学术组织和期刊任职。心理所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活跃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心理所积极践行科技服务社会。在重大自然灾害后心理援助的模式和关键技术上取得重要成果,建立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引领和示范我国灾后心理家园的重建,获我国政府最高慈善奖“中华慈善奖”。在心理健康促进模式和体系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与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和中科院工会共建“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中央国家机关96个部委的25万职工和中科院职工及家属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以科技咨询为主要形式加强成果转移转化工作,领域覆盖儿童与青少年教育、心理健康测评服务与产品开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灾后心理援助及社区心理服务,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持续的知识产权收益。

心理所打造了一系列心理学科学传播的品牌和产品。先后承担了中国科协“心理与健康”大型科普展览、北京市科协心理学户外科普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儿童心理健康巡展”等多项科普任务。连续多年参与中科院“公众科学日”、“科学嘉年华”等公益科学传播活动。制作了近百种科普宣传品、科普挂图,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稳定的科普专业创作队伍。建设了总面积近500平方米,可容纳近百人同时参观体验的“心理梦工厂”,是国内首个以心理学科学传播为目的,集科普展览展示、科教活动、科技产品转化为一体的心理科学和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基地,2013年获得“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心理所重视党建和创新文化建设,重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力量,全所上下团结一致,在“铭责、进取、开放、和谐”的核心价值指引下,朝气蓬勃地争取跨越发展。

“十三五”期间,心理所将围绕实现“十三五”战略规划目标,着力加强业已形成优势的“心理疾患的识别与干预”、“感觉信息整合及其脑机制”及“精细化社会治理中的心理与行为适应”领域的研究,力争实现重大创新突破;重点培育“创伤应激研究与心理干预”、“心理行为的个体差异及其毕生发展规律与应用”、“中国语言与文化的认知神经基础及素质提升”、“人机系统中的认知能力增强”和“基于网络大数据的心理行为研究及智能化应用”研究方向。

招生简章

更多
专业方向 所属专业 地区 学制 学费 详情
组织与员工心理促进(EAP)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2.68万 详情
工商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2.88万 详情
人工智能与心理学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3.28万 详情
咨询心理学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2.78万 详情
社会心理学应用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2.68万 详情
家庭养育 心理学
北京市
2年 2.78万 详情

在线报名

请按以下报名表各项信息如实填写,方便老师审核,报名成功后,出现报名成功页面;如有任何问题,请拨打电话:400-8032-898

  • 请选择您的学历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
《个人信息保护声明》
个人信息保护声明

欢迎您对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门户网进行访问,门户网将按照本明及《隐私政策》的规定收集、使用、储存您的个人信息,特此发布本声明如下,请您认真阅读。

1、本网站尊重用户隐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在网站上预留的信息。

2、用户提交姓名、电话以及表单里的其他需要的信息仅用于报考在职研究生、考研辅导、专本科课程等网站所服务的项目使用。

3、用户提交信息,会有老师进行回访确认学生的条件资质,是否符合报考相关的项目,以及符合报考哪个项目进行推荐。

4、用户提交信息是自愿提供,有权拒绝提交,但如果拒绝提交个人信息,本网站将无法提供招生信息,学员也无法了解到具体的招生信息,由此可能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影响。未满18岁的用户,必须在法定监护人已经阅读本声明的许可下,通过网站提交个人信息。

5、学生提交个人信息,将享受本网站和第三方的服务,如果同时在其他网站预留信息,并且报名并未通过本网站提供的服务,本网站将不负责任何责任。

6、本网站会非常注重用户的隐私,不会将信息提供给任何与报名课程无关的第三方,除非用户违反国家法律有关规定、国家强制要求提供用户信息的除外。网站被第三方黑客攻击造成的信息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篡改等也不负任何责任。

我要报名

微信公众号

在线客服

咨询电话:
400-8032-898